*註. 本文談論的是已經持續諮商一陣子的狀況。如果你剛開始諮商,但對心理師或其他因素有所疑慮,則不在本文討論範圍內。
諮商是你的選擇,何時開始、何時結束,都是你可以決定的。
「是否結束」的思考本身就是諮商歷程中的一部分,這代表你在意自己是否有好好運用諮商,希望確保它不會變成單純的習慣,或流於無意義的談話。然而,「我現在想要停止諮商」的想法,有時可能是防衛機制的展現,或是未經深思熟慮的衝動。在某些情況下,當你想要結束時,反而正是浮現了值得探索的情緒。
突然想停止諮商的衝動,往往背後藏著我們尚未意識到的心理意義,或者可能正處於內在轉變的關鍵轉折點。如果在還沒準備好的時候結束,可能會錯過更深入調整與轉化的機會。
如果你有這樣的感覺,也許可以和心理師討論,看看這些感受代表什麼?
1️⃣ 剛觸及內在重要議題,會出現抗拒、想逃避的心情
•在諮商中談到了某個讓你感到不舒服或困擾的議題,導致焦慮、憤怒等情緒升起。
•隨著深入探索,一些過去的負面經驗開始浮現,讓你感到痛苦或抗拒。
•覺得心理師的某些話讓你生氣或受傷,對心理師產生不滿、感到被誤解,進而萌生抗拒心理。
➡ 這些情緒的浮現,往往代表諮商正觸及內心深處重要但不容易處理的部分。 此時停止諮商,不僅可能讓這些未解的議題停滯,還可能強化過去的防衛模式,使你更難再次觸及這些內在經驗。
💛 建議:
這時候,不妨試著把這些感受帶到諮商中,與心理師討論:「為什麼這讓我不舒服?」、「這些焦慮或憤怒的感覺來自哪裡?」透過討論,你可能會對自己的內在有更深的理解,並找到更好的調適方式。
➡ 當然,你有權選擇不再深入處理這個議題,但預留三次左右的會談來準備結束,可以讓心理師協助整理經驗,確保自己帶著新的體悟與穩定的心情繼續前進。
2️⃣ 當生活變動或壓力增加,覺得「好像該停了」
•近期生活發生變動,覺得自己沒有時間或資源繼續諮商,想暫時停下來。
•面對現實壓力,內心更顯混亂,卻開始認為「現在沒空諮商」或「不如先省下這筆開銷」。
•身邊的人(如家人、伴侶、朋友)認為你不需要再諮商,開始勸你停止。
➡ 當生活變得更忙碌、更有壓力時,諮商可能會被視為額外的負擔。 但真正的問題不一定是「沒有時間或資源」,而是內在可能正處於一種匱乏狀態——覺得自己無力、沒有價值,於是透過縮減需求來尋求穩定。然而,這樣的方式可能會讓自己陷入更深的消耗與無助之中,反而難以獲得真正的支持與調整。
💛 建議:
在決定停止之前,先與心理師討論你的擔憂,而不是直接中斷。 當你覺得自己「沒餘力」照顧自己時,或許正是最需要好好支持自己的時刻。
3️⃣ 對諮商產生矛盾感,但還沒有充分討論
•覺得「好像沒什麼進展」、「還是一樣,沒有幫助」,但還沒有跟心理師討論這個感受。
•覺得已經談了一陣子,但生活仍然困難,懷疑諮商是否真的有效。
•突然想結束諮商,卻說不上來具體的原因,只覺得「不想繼續了」。
➡ 情緒的穩定需要時間與歷程。 也許是開始諮商後仍感覺到相似的困難,讓你有些挫折、無力,甚至失去改變的希望。
💛 建議:
可以把這樣的心情告訴心理師,並試著給自己更多時間,讓諮商歷程能夠完整發展,而不是在感到迷惘時就急於終止。
4️⃣ 剛覺得好轉,就急著結束
•最近狀況變好了,覺得不需要再持續諮商。
•近期遇到的困擾暫時減輕,覺得問題已經解決了,不必再談。
➡ 也許某些困擾減輕了,或當前的困境有所改善,但若此時急著結束,可能會錯過讓這些改變更加穩固、持久的機會。
💛 建議:
如果你覺得自己已經準備好,可以與心理師討論「如何有意識地結束諮商」,並規劃一個適當的收尾歷程,以確保這些成長能夠穩定延續。
5️⃣ 開始感到過度暴露,或擔心諮商變成依賴
•發現自己在諮商中談的內容越來越個人、敏感,感到赤裸,甚至有陌生與不安感,因此開始想要「收回」或終止對話。
•擔心一直談下去會變得「沒完沒了」,好像會變成一種戒不掉的習慣。
➡ 隨著諮商歷程的展開,我們可能會經驗到一些深層的情感,例如對與人靠近的抗拒、害怕依賴,或是對自我揭露的不安。 這些感受可能讓你想要後退,甚至終止諮商,但它們其實是心理轉化的重要階段。
💛 建議:
這種狀況往往是諮商可以深刻理解、協助轉化的契機。如果可以,鼓勵你試著將這些內在的感受帶入諮商討論,這樣的探索可能會帶來新的理解與成長。
諮商不一定要長久進行,但如果是在上述這些情況下想要終止,或許值得先與心理師討論看看。
經過討論後,你將能更清楚自己的狀態,並做出對自己最有幫助的決定。